秭归如何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专家建言献策(下)

3月19日至20日,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暨夏明翰事迹宣讲报告会在秭归成功举办。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高质量建设发言讨论。这些真知灼见为秭归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



田贵华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结合秭归“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线路,每年可以组织师生到基层实践调研。把在武汉高校工作的秭归教师组织起来,成立高校联盟,与秭归共同策划各类项目,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沈昊驹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建议将9条实践教学线路凝练成几十分钟的短课,运用网络平台传播到大学课堂,在每一条线路中打造“乡土名师”品牌,既可以实地现场展示,也可以邀请到学校讲解。



计毅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依托县域平台打造“大思政课”,需要增强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特别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载体、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更加规范化,形成标准化流程。


魏大江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探索常态高效的联合机制,媒体机构提供内容支持,技术公司提供现实支持,结合当地开发虚实结合的产品。此外,在实践教学线路开发过程中,要切实增强线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汪再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要进一步深挖“大思政课”内涵,建立思政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连接,促进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杨子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要加强研究,深挖其意义和价值。要有可操作性,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要做好转化,将实践素材提炼为教学体系。



马保青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部主任


秭归县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利用既有优势讲好思政故事,不仅可以以此为基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推动学生学科竞赛,还可以利用“三微一端”开展“微思政课”建设,建立效果反馈评价机制,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推进。


胡丰顺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秭归县在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要与高校建立专门的对接机制,在讲好文化故事的同时将思政属性体现出来。



陈旭清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把思政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把大学与中小学思政有机融合,把理论和概念化的研讨与农村生活化的实际有机融合。


王昊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建议将9条线路调配为2个模块:一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践教学线路,一批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践教学线路。



邓喜道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9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线路可以凝聚思政知识点,针对实践教学进行课程作业设计,形成闭环反馈机制。


胡孝红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高校思政课老师以及能够讲故事的当地“名嘴”,完善面向大学及中小学的对接机制,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努力将秭归“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示范点或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


(来源:秭归发布)

责任编辑:丁淑君 值班编辑:赵思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