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传说《笔架山》

聆听屈原故事 传承屈原文化


九畹溪畔,三座锥形的山峰直插云端,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笔架山。相传,这山是屈原大夫的笔架变化而成,山上红叶是屈原的弟子昭仪的鲜血所染,本期屈原传说讲述故事《笔架山》。



笔架山


山水灵秀的秭归九畹溪畔,有座奇异的大山,三座锥形的山峰直插云端,酷似一个摆放墨笔的巨形笔架。每逢金秋时节,满山红叶金光灿灿,鲜亮欲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笔架山。据说这山是屈原大夫的笔架变化而成,而红叶却是屈原的弟子昭仪鲜血所染。


相传屈原在九畹溪办学时,时刻牵挂着楚国兴盛大业,一次次千里上书,阐述自己联齐抗秦、重振社稷的政治主张。而令尹靳尚、公子子兰等都已被秦国收买,想到屈原的主张必会阻碍他们升官发财,靳尚、子兰等用尽心思,怂恿楚王将屈原流放江南。诏令送达九畹溪,屈原满怀悲愤,自己的境遇无可挂齿,可楚国的社稷安危岂容奸佞妄为。屈原仰天长叹,然后,轻蔑地一瞥不断催促自己的武士,坦然上路。


走了没多远,屈原停下了脚步:这是自己每天讲学的地方,真舍不得啊!屈原径直跨入学堂,哪知窗毁门损、桌折椅翻,简牍(dú)洒满一地,就连窗台那盆兰花也被人捣毁了。突然,屈原看见有一个人伏在地上,连忙奔过去,原来是他钟爱的弟子昭仪正一边抽泣,一边在拣拾散落的简牍。屈原知道这是靳尚、子兰之人对自己的“礼遇”,也不细问经过,只是拉着昭仪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昭仪啊,纵然这学堂没有了为师,可是学能知礼、学可添慧,那诗书礼仪、兵法战术、治国方略哪一样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呢?答应为师,让这学堂永远不断书声!”昭仪望着屈原,坚定地回答道:“弟子谨记教诲。”接着,屈原拿出一个晶莹闪亮、玲珑剔透的笔架,递给昭仪说:“此物随我多年,今天赠于爱徒,望不辜负为师重托。”接过笔架,昭仪百感交集。他正冠理裳,跪伏在地,向屈原深深揖首。


屈原辞别昭仪的情景,被一个叫吴常的人从窗外瞧得一清二楚。那吴常生性贪财,此时正想趁乱溜入学堂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看见屈原晶莹闪亮、玲珑剔透的笔架,吴常的眼睛发直,暗道:此物价值不菲,定要设法夺取。


这晚,吴常潜伏到昭仪房后,三更过后,便拿出小锄掘开后墙,从小洞潜入房中。吴常蹑手蹑脚,正打算仔细翻找,只听得一声喝道:“何人在此?”吓得吴常胆战心惊,连滚带爬落荒而逃。原来,这晚昭仪久久不能入眠,吴常的举动一下子就被他发现了。昭仪掌灯一看,后墙已被掘穿,暗想自己穷苦书生一个,这窃贼早不来,晚不来,今天恩师刚赠笔架,晚上就有贼人光顾,看来定为笔架而来。

第二天一早,昭仪将笔架装入小匣,然后爬上后山。原来,这山上有一个隐密的山洞,洞口宽仅三尺,几丛栌(lú)木郁郁葱葱垂在洞前,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洞口。更巧的是,栌木枝条后面还竖着一块大石板,刚好斜靠在洞口,好像一个天然的石门。昭仪轻车熟路,从石门旁挤身进去,将笔架小心藏入洞中石缝。


这以后,昭仪每天在学堂讲学完毕后,总要悄悄爬上后山,暗中照看笔架。一天,两天,九九八十一天过去了,那石洞一切如常。第九十九天,昭仪传授完一天的功课,又向后山爬去。他刚走到洞口,一个人影跳出来,凶神恶煞地说:“你把宝贝藏在哪儿啦?快交出来!否则,休怪本人不客气!”昭仪见是吴常,心头一震,坦然回答:“你这贼人,恩师宝物岂能落入你等之手,就是拼得一死,你也休想夺去!”吴常见昭仪硬碰硬,说道:“不交?我知道宝物就在洞中,我自去找。”说完,推开昭仪就往洞中闯去。昭仪一见,猛扑上前就与吴常扭打起来。可怜昭仪一介书生,哪里是贼人对手,三下两下,就被吴常推到石板上碰得头破血流。昭仪虽已耗尽力气,仍然伸开双臂,将洞口堵得严严实实,任由头上鲜血一滴滴染红栌木枝条。吴常索性恶向胆边生,举起一块大石猛砸过去,将昭仪打倒在地,然后钻入山洞。吴常仔细寻找,可洞内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他点亮草把,终于在一个崖缝深处找到那个层层包裹的木匣,打开一看,正是价值不菲的宝贝笔架。吴常捧着笔架,哈哈大笑,就当他转身向洞外走去时,只听得洞内“轰隆轰隆”连声巨响,山石滚落,尘土迷漫,吴常魂飞魄散。他丢下笔架,手脚并用,刚向洞外爬了几步,就见洞口那块斜靠的石板猛地一滑,竟然将山洞严丝密缝地封堵起来。


后来,学生们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昭仪,为他舍身护宝、血染栌木唏嘘不已。昭仪重述“学能知礼、学可添慧,学堂书声要永远传递下去”的恩师嘱托,最后才慢慢合上双眼。人们惊奇地发现,昭仪身后的小山改变了形状,一座与笔架一样的山峰拔地而起,远远望去,惟妙惟肖。大家都说:“太好了,屈原大夫赠与的宝物化成了山峰,今后再也不怕贼人来盗了!”


从此,人们就将这座山峰称作笔架山。而一到秋天,笔架山的栌木就变得火红火红,人们都说那是昭仪的鲜血渲染而成的。


(来源:秭归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周陶  值班编辑:郑红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