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传说《灵牛献绳》

聆听屈原故事 传承屈原文化



屈原老家乐平里的牛很有灵性,耕田、耙田都不用牛绳,还一个奇特的现象:从外地买来的牛来到乐平里头三天还要牛鼻绳,三天以后就不需要了,而这里的牛去到外地,头三天不需要牛鼻绳,过了三天后就需要了。传说,灵牛耕地的故事和屈原密切相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本期屈原传说就来讲述《灵牛献绳》这个有趣的故事,亲爱的朋友们,一起来聆听吧。


《灵牛献绳》

——来自秭归县文化馆



灵牛献绳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农夫驾牛犁田的时候,只有手抓鼻绳,牛才会听使唤。无论黄牛水牛,也无论南方北方,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唯独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不同,那里的牛犁田不用鼻绳,只要扶犁的吆喝一声,牛就懂得主人的意思,该走就走,该停就停,弯转自如。去过乐平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说:“这真是一件怪事!”


传说,从前乐平里的耕牛也是要用鼻绳的,后来牛儿都把绳子献给了屈原,从那以后,这些灵性十足的耕牛再也不用鼻绳了。


那是青年屈原擂鼓退敌后不久,楚王颁下诏书,召令屈原赴郢都任职。楚国自悼王去世、吴起变法失败以来,政治一天比一天腐败,国势一天比一天衰弱,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痛苦。从小就忧国忧民的屈原,一心想重整朝纲,振兴楚国,于是在赴京前的这段时间里,他一边体察民情,一边博览群书,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每天晚上,屈原都奋笔疾书,手写痛了不管,眼写花了不怕,倾注他满腔心血的竹简堆得就像小山一样。


临行之际,乡亲们三五成群来跟屈原告别。有人问道:“屈原啊,此次上京,你准备给君王进贡些什么奇珍异宝呢?”屈原指着一大堆竹简回答:“这就是呀!这都是我为君王苦思冥想的治国之策,这就是千金难求的宝贝啊!”


大家一听,齐声说道:“对!对!我们楚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重整朝纲的方略,听说怀王求贤若渴,屈原此去必定大有作为。”


屈氏族长也嘱咐道:“屈原啊,我们屈氏为楚国王族三姓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出了多少位贤臣良将,此去郢都为官,你千万不可辜负先祖及族人的期望啊!”


屈原一一答应,拜别众人,就挑着简单的行李和几大捆竹简上路了。丽日高照,春风和熙,屈原沉浸在理想抱负即将施展的喜悦之中,不禁脚下生风,不一会儿就走下香炉坪,涉过响鼓溪,来到乐平里。就在他跨越一道田埂之时,只听得“咔嚓”一声,挑绳不堪重负,齐齐折断,就连捆竹简的细绳也散落了不少。看着一地的竹简,屈原暗暗叫苦:别的都可不带,竹简可是万万缺失不得。可这乐平里只有一畦又一畦的田地,到哪儿能找来挑绳呢?


就在屈原四处张望的时候,一个正在田里犁地的农夫停下活计,远远问道:“这位公子,可是有烦心之事?”


屈原说:“哎,正着急赶路,挑绳却断了。”


那农民走上田埂,把屈原打量了一番,高兴地说:“这不是屈公子吗?”


屈原看着这个农夫,须发花白,似曾相识。老人指着田里那条大黄牯说:“屈公子,这条牛还是先生送给我的呢!”看着屈原有些疑惑,老人家指着屈原的腰间问道:“公子的玉佩呢?”这下子提醒了屈原,他上前抓住老人的手说:“哦,是您老人家啊!”


原来几月前,屈原路过乐平里,看见一对老夫妻一前一后正在犁田,那老爹爹扶犁,老婆婆却像牛一样在前面背犁。屈原看着老婆婆弯腰躬背,一步一挪的样子,心生不忍,上前一问,才知道老人之子均已投军,唯一的耕牛染病而亡后,不得已才如此犁田。知道事情的原委,屈原解下腰间一块佩玉递给老人,再三叮嘱道:“此为购牛之资,切记,切记!”想不到,屈原和老人今日又相见了。


看着一地书简,老人家问道:“屈公子,您这是要到哪儿去啊?”


屈原叙述了楚王召令自己赴郢都任职一事,最后说:“书简太重,您看,把挑绳都压断了。”


老人家却说:“屈公子不要着急,我有办法。”他指着田里的牛道:“那牛鼻子上,不是有现成的绳子吗?”


屈原忙说:“使不得,没了鼻绳您怎么犁田呐?再说,这一条鼻绳也不够啊!”


他们两个站在田埂上,一个要解鼻绳,一个拦着不让;一个说“赶路要紧”,一个道“犁田重要”。正在争执不下时,忽听得“哞!哞!”两声牛叫,只见那只大黄牯甩掉牛轭(è),径直向两人跑来。大黄牯站在田埂边,温顺地用头蹭着两人,时而仰起脖子,时而忽闪着牛眼睛望望老人和屈原。


老人家牵住鼻绳,高兴地说:“屈公子,您看,这畜牲好通人性,它自己送绳来了,您就别推辞了。”老人又转过身,摸着牛头说:“大黄牯呀,屈公子捆书的绳子断了,今天借你鼻绳一用,可好?如果愿意,就叫三声吧。”话音刚落,那大黄牯就仰头“哞、哞、哞”叫起来,不多不少,正好三声。老人家说:“屈公子,大黄牯都答应了,您还推辞什么!”看着屈原不受,那牛好像比老人还急,它低下身子左一下,右一下,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摇着摇着,鼻栓摇掉了,鼻绳也被甩到田埂上。大黄牯衔起鼻绳,径直送到屈原手边。屈原又惊又喜,看着灵性十足的牛儿不知说什么才好。


就在屈原感慨不已的时候,那只大黄牯仰起头,发出“哞——”的一声长叫,然后“哞——”、“哞——”的声音此起彼伏,远远近近的牛儿都回应着,一起向这里聚拢过来。半个时辰不到,乐平里的九十九条牛,都衔着鼻绳来到屈原面前。


屈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自言自语说道:“这怎么好呢,这怎么好呢?牛没有鼻绳,怎么好犁田呢?”


老人家却说:“屈公子尽管放心,乐平里的牛把鼻绳献出来,是感念公子对楚国的一片忠心啊!这些牛,就是没了鼻绳,也一样能够犁田耙地,使唤自如的。”说完,他对着耕牛大声说道:“往后你们没有了鼻绳,是不是也会好好犁田啊?”九十九条牛一齐“哞”地叫了一声,好像在答:“会的。”


后来,老人家就将牛鼻绳一根根接起来,帮着把散落一地的竹简和行李整理停当,还亲自挑着担子送了屈原一程嘞!


也真是奇怪,从那以后,乐平里的牛犁地耙田真的都不要鼻绳了,只要扶犁的农夫一声吆喝,牛儿该走就走,该停就停,什么时候调头都一清二楚,人们都说这是乐平里的灵牛耕田嘞!有人还发现,这灵牛灵就灵在乐平里,外地耕牛只要呆在这儿三天,不要鼻绳就能耕地自如;而这儿的牛只要出了乐平里,三天以后还非得拴上鼻绳才能犁地了!


(来源:秭归县文化馆)

值班编辑:吕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