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的“乡村振兴”怎么搞?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给你启发!

图丨屈原镇西陵峡村新修的江边绿道(王罡 摄)

杨贵庆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设计学硕士,英国、德国访问学者,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副主任。

图丨“布袋教授”杨贵庆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查看现场(来源:新华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它是在过去五年我国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战略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提升,它将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广袤乡村全面“强起来”,从而进一步实现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基础。

图丨杨贵庆团队修复后的古村落(来源:同济大学官网)

怎样让乡村“复苏”,重新展现它们的魅力?杨贵庆教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乡土主义”概念。

图丨以“乌岩灰瓦、青山绿水、石桥道地”为特色的乌岩头村(来源:同济大学官网)

“新乡土主义”之“新”,是一个十分开阔、富有内涵和不断进取的意境,它源于既有的乡土,根植于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反映着建造传统工艺特色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承载着当代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

“新乡土主义”规划理论的核心是“三位一体”“三适原则”“三个层面”和“三式规划”(简称为“四个三”)。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遵照适合环境、适用技术和适宜人居“三适原则”,在乡域、村域和村庄“三个层面”分别侧重,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渐进式“三式规划”,营造乡村人居环境,从而实现当下我国乡村经济产业转型、社会再生产和历史文化传承,重塑乡村物质空间环境新品质,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

杨贵庆教授认为,所有的乡村规划需要度身定做,要保持地方的内生动力,同时需要考虑当地的产业植入等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来拟定规划方案。

“三适原则”——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

杨贵庆教授认为,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新与旧、局部与整体、现在与未来发展的关系问题,是需要站在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要素的认知、挖掘、保护和再生利用视角来看的。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应该是有机更新,要正确看待新与旧;乡村振兴更不是微缩盆景。


拿浙江省沙滩村来说,在杨贵庆指导、规划下,社戏广场成了文化休闲场所,兽医站“换身”乡村物流中心,柴火房“变脸”图书角和休闲吧……

“三个层面”——乡域、村域、村庄

浙江省乌岩头村改造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应荷友说,在他眼里杨教授对待石头就是该大的大、该小的小,坚决反对将石头铺得大小一致、整齐划一。杨教授还将村民弃用的猪槽变成洗手池、花盆等物件,引得当地老百姓主动开发出了一些其他的用途。

“三式规划”——参与式、互动式、渐进式

↓↓↓改造前的综合体一角

↑↑↑改造后的综合体一角

在浙江省黄岩区南城街道蔡家洋村进行以黄岩桔文化为品牌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桔园周边的八栋老房子对该园景观影响较大,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虹一直希望拆除重建,但因资金原因遭到居民反对。杨教授在保留八栋房子主体建筑不变的情况下,制定了修整和修缮方案,既能保证改善八户人家的居住环境,又使这些建筑融入到桔园的整体环境中,也解决了经费短缺的问题。

杨贵庆教授认为规划方案的实现不仅需要当地人理念的更新,还需要全体村民的支持,任何规划方案实施期间,势必会碰到舆论、观念、利益的各种掣肘。

↓↓↓瓦瓷窑村改造前

↑↑↑工作例会

浙江省瓦瓷窑村在对该村戏台广场进行改造前,有一个村民要求把文化长廊建成三层,杨教授并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让他参与实践,最后他在工作例会上主动要求把层数降下来。

除了保证整体规划方向不变,尽可能不损害村民利益,并对方案进行优化外,杨贵庆教授指出,柔性规划很重要,任何方案的实施都需要村民的讨论、参与、互动,村民的合理诉求可以采纳,甚至在可控范围内允许村民犯错,在与村民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信任感,这样才更有利于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动性。

封面图丨王罡/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