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重点媒体齐赞秭归!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

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农民日报、

央视网等中央重点媒体

10月10日至13日专门踏访秭归

聚焦法治乡村建设 



自11月16日起

这些中央重点媒体陆续推出报道

向全国推广秭归法治乡村建设方法

下面一一来浏览


01

新华社

湖北秭归:法治乡村绘就和谐新画卷



湖北秭归:法治乡村绘就和谐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 田中全、李思远


地处三峡库首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集老、少、边、穷、库、坝区于一身的山区农业县,一度面临乡村治理难题。近年来,秭归县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构建了党建引领,法治、自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让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法援兜底,法律服务促民生


“真的要感谢法律顾问聂浩。没有他,我家恐怕就‘塌’了。”杨林桥镇响水洞村村民邹荣秀(化名)回想起去年的事依然激动不已。响水洞村半山建屋,住户散落,邹荣秀与丈夫生活拮据。


2019年10月30日,在贵州遵义矿山挖矿的丈夫因矿石塌方死亡。突如其来的事故,让本来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家庭雪上加霜。


听闻此事,驻村法律顾问聂浩和村委会第一时间介入,并组织家属和矿方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31日,在聂浩的协调下,双方最终商定的98万元赔偿款于当晚打到邹荣秀的银行账户里。


“乡村治理,关键是构建一套完善的县、乡镇、村(居)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法律为基层服务。”秭归县司法局干部廖厚坤说,秭归县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向村(居)派驻法律顾问,由他们进村提供法律服务。


目前,全县182个村(居)已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通过法治大体检、法律大宣传,这些专业的法律人士进驻乡村,不仅提升了基层法治意识,规范了乡村管理方式,还解决了一批疑难问题。有的村更是实现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全天候”“零距离”。


“两长八员”,村民自治增活力


秭归县积极开创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工作,把全县174个行政村划为2035个村落小单元,民主推选以党小组长和村落理事长为骨干的“两长八员”治理力量,破解乡村管理薄弱难题。


茅坪镇陈家坝村第1村落大量耕地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村民种地、施肥、采摘全靠肩挑背扛。但受困于基层管理涣散,群众难组织,通往田间的公路建设事宜一再搁置。


2012年,在村“两委”主持下,陈家坝村第1村落召开村落党员会议和群众会议,民主推选村落“两长八员”,即党小组长和村落理事长,经济员、宣传员、帮扶员、调解员、管护员、环卫员、张罗员、监督员。“两长八员”主要围绕群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难题,着力发挥党员、能人带头作用,吸引群众有序参与村落管理。


“通过一次次屋场会,访农户,搞协调,最终2014年12月每家每户都签字确认,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村落理事长黎国铭说,1.5公里的田间公路于2015年5月建成通车,没有花费一分钱的征地补偿费用。


自治探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秭归全县2035个村落共推选村落“两长八员”9389人,有效化解矛盾,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落、大事不出村。


塑形铸魂,德治送来新风尚


深秋时节,屈原镇西陵峡村宁静祥和。村中心群众活动室里,文艺宣传队正在演唱“村落公约”:“人和环境要共生,长江生态关自身,长江禁渔要知道,十年禁捕不能捞……”


近年来,秭归县以“立壮志,改陋习,树新风”为抓手,践行“礼、信、孝、善、勤、简”的文明新风,用德治构筑起村民的精神乐园。西陵峡村等村庄制定了朗朗上口的“村落公约”,营造德治氛围。


陈家坝村65岁的村民徐祖望对此深有感触。陈家坝村专门建立社工组织,解决村民公益服务问题。作为村里“夕阳红”社团的负责人,徐祖望说:“以往志愿服务时断时续。现在通过丰富的活动,村民的觉悟不断提升,吵架斗殴、打牌赌博等现象明显减少。”


法治强保障、自治增活力、德治扬正气,法治乡村建设为秭归县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脐橙、核桃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脐橙就形成了种植面积40万亩、产值近30亿元的大产业。产业升级,村民生活转好,秭归县先后有7.3万人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从24.23%下降至万分之一以下,于2019年4月脱贫摘帽。


编辑:牧小湘


02

中央电视台

湖北秭归:

法律服务进乡村 惠民便民促和谐



03

中国青年报

鄂西山乡法治建设探索“秭归样本”


鄂西山乡法治建设探索“秭归样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脆红李,双方签订合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最近电信诈骗又出现了什么新“花样”,如何防范?前不久,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党总支书记秦宗尚家门前的院坝里,数十位村民与村镇干部、驻村法律顾问围坐在一起,商量村里的“家务事”。


这是响水洞村第8村落“村落夜话”现场。像这样干群面对面讲政策、学法律、话民生、谋发展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秭归山乡的常态。记者从宜昌市司法局获悉,近年来,秭归县在村落一级实行自治、法治、德治,探索出一条乡村治理新路。


“乡村治理,法治是根本,村民首先得懂法。”在秦宗尚的记忆里,以前,由于不懂法,有的村民携家带口陷入传销漩涡;有的因为田界纠纷争得头破血流。


2015年起,秭归县司法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182个行政村(居委会)委派了由执业律师担任的法律顾问,将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今年38岁的响水洞村法律顾问聂浩经常走村入户。“要不是聂律师帮忙,我和孩子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村民范英(化名)感激不已。


范英的丈夫王元(化名)曾在贵州一家矿山务工,2019年10月30日因工地塌方遇难。长期在家务农、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范英一时手足无措。当时,聂浩与村干部及时到范英家中了解情况,与矿方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两天后,范英收到了98万元的赔偿款。


“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法律服务,律师经常以鲜活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识,老百姓渐渐树立起法律意识、巩固了法律观念。”秦宗尚注意到,以前,村民往往遇到麻烦才找律师;如今,发展产业、谋划重要事项之前,都会找法律顾问咨询,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茅坪镇建东村党总支书记李胜1986年至今一直在进入建东村村委会工作,在他的印象里,上世纪80年代时,当地部分村干部法律意识欠缺,“凭人情、经验办事,把摆平当水平”。他介绍,21世纪以来,村里在全县率先开展以土地、婚姻、赡养等相关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要求村干部学用结合、主动用法,提升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乡村治理离不开树立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得从村两委做起,依法办事、全程守法,当好表率”。


如今,建东村处理土地安置、流转等问题,以及对外签订合同时,都会邀请驻村法律顾问傅博直接参与,或出具法律意见。群众遇到事故或纠纷需要维护合法权益时,村党组织会和法律顾问一起为当事人提供帮助。近年来,全村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省“安全文明村”。


秭归属山区,村民居住相对分散,乡村治理一度面临“真空”困境。在茅坪镇陈家坝村第1村落,一条新近修建、1.5公里长3.5米宽的田间公路格外显眼,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山腰,串起沿途家家户户。当地一位村民回忆,以前由于涉及资金缺口大、损毁补偿难,群众意见难统一,“一条路,大伙儿盼了十几年”。


2012年起,秭归县将所辖行政村划分为2035个自然村落,由村民推选出党小组长和村落理事长,以及经济员、宣传员、帮扶员、调解员、管护员、环卫员、张罗员、监督员。“两长八员”围绕村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开展一事一议、实行村落自治。


2014年底,陈家坝村第1村落“两长八员”带领大家修路。“开了5次群众会,充分进行民主协商,每家每户或出田地或出钱,最终所有农户签字并兑现各自的承诺。”立项、招标、集资与支出情况全公开,第二年5月这条路顺利通车,2018年实施了硬化,如今养护良好。


金秋时节,在屈原镇西陵峡村仁村,漫山遍野的柑橘长势喜人,一家家融入峡江文化特色的民宿客栈笑迎南来北往的游客。“这几年,与自治、法治相互补充,德治在村落治理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副镇长、村党总支书记熊应刚说。


“屋里收整齐,坝子扫干净;种田莫挖坎基脚,种树莫往界上立;土地权属要弄清,三权分设需牢记;有事先把招呼打,邻里之间不扯皮……”在村落文化广场上,《仁村村落公约》张榜公布的10条内容,不仅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融入法治理念。


熊应刚介绍,各村落有各自的公约,由“两长八员”收集群众意见一起磋商制定;村委会邀请法律顾问对内容进行法制审核;每年还会依程序修订完善。


“与传统的文件、法条不同,村落公约琅琅上口简明易懂,还接地气。”今年,柑橘大户、村民郑学梅感受到公约带来的改变:以往每到春天,因未长成的橘子幼果脱落晒干可制成中药材枳实,总有农户到她家捡拾晾晒卖钱,对田地、果树造成了一定损害;今年,村落公约特意加上了“别个田里不要去,柑子果果莫捡人嘎的”,到了捡枳实时,没人再好意思去别人家了。


“自治,让老百姓有了参与的活力;法治,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德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改变着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下,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全县乡村风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秭归县司法局局长廖厚坤说。


04

法治日报

2035个村落“小单元”撬动乡村“大治理”


2035个村落“小单元”撬动乡村“大治理”

秭归推进乡村善治观察

记者 何正鑫 刘志月


一个院坝,一圈椅子。


夜幕降临,村民们三三两两到来,围着火盆而坐。


天气渐凉,地处山区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第九村落却格外热闹。


这一晚,响水洞村党总支书记秦宗尚组织召开“村落夜话”。


预防猪瘟的消毒费用明细、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脆红李种植发展规划……这些,都是大伙儿“夜话”的内容。


“过去,村里议事常常只有二三十个村民参加,作出的决定很难代表全村2000多人的意见,想要实行就更难了,如今,大家一起商量拿主意,专业问题有法律顾问把关,干起事儿来劲头也更足了。”秦宗尚说。


秭归县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集老、少、边、穷、库、坝于一体的山区农业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农村群众难组织、公共服务难到位、乡村治理出现“真空”,是这个湖北西部山区面临的现实问题。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秭归县创新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落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工作,将全县174个行政村划分为2035个自然村落,通过“村落夜话”“屋场会”等实现能人带动、群众参与和村规民约保障,逐步形成“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幸福村落”建设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新路子。


民主协商凝聚发展共识


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村,一条长1.5公里、宽3.5米的田间公路建成,没花费一分钱的征地补偿费用。


“有了这路,大伙儿采茶、种庄稼方便了不少,来旅游度假的人也多了。”陈家坝村第一村落理事长黎国铭语气里带着自豪。


陈家坝村第一村落大量耕地在陡峭的山坡上,种地、施肥、采摘、运输全靠肩挑背扛,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出行也极为不便。修路,成了众望所归。


可是,修路合不合法?钱从哪里来?占地征地、毁损青苗补偿等怎么办?


为解决系列问题,黎国铭等人组织村民开起了“屋场会”。


“我们家地多,可以与被占地的人互换一些。”


“没被占地的每户拿出500元,用于补偿被占地及毁损青苗的农户。”


通过一次次“屋场会”,一次次访农户,一次次搞协调,最终,家家户户签字确认并兑现承诺。


占了六七十户农户土地的田间公路半年内顺利建成,是秭归县推进乡村治理带来的改变。


秭归县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当地曾流传一句顺口溜:三五个村干部,数十里大山场,干部辛苦跑断了腿,堵不住老百姓埋怨的嘴。


面对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农村发展的内生需求,2012年,秭归县开始探索“幸福村落”建设,充分考虑地缘、血缘等关系,划分“村落”为新的自治小单元。在村“两委”主持下,民主推选村落“两长八员”,即一名党小组长、一名理事长和分别承担经济、宣传、帮扶、调解等职责的八名村落事务员,有效开展村落自治和民主协商工作。


“以村落为平台,干部群众面对面,通过‘村落夜话’‘屋场会’‘坝坝会’等形式商量村落‘家务事’,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凝聚发展共识。”秭归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余志训说。


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


《法律援助服务指南》《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指南》《疫情防控 法治同行》……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村委会,法治宣传手册整齐摆放,不时有办事村民上前翻阅。


“这要在过去,村民上门都是来要钱扯皮的。”见证了村里的改变,建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胜很欣慰。


本世纪初,秭归全县实行“合村并组”,这一举措减少了村级行政成本,但也带来治理单元偏大、群众利益协调难等问题。由两村合并而来的建东村面临同样困境,村里各类矛盾纠纷每年也达数十起。


邻里矛盾纠纷难解,村务事更难办。


“有一年村里修水电站,被占地村民临时反悔,直接爬到了挖掘机上,死活不让动工。”建东村法律顾问、湖北聚维律师事务所律师傅博记忆犹新。十几年前,尚在当地法律服务所工作的他,就此和李胜有了交集。


当了多年村干部的李胜心里透亮:首先要解决历史遗留的欠债问题,村里办事得公正,再想方设法谋发展,一步一步增强村民法治意识。


公开拍卖村里闲置资产抵债、公开村集体每笔收支、村规民约制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通过民主和法治立起新规矩,法治原则逐渐成为建东村处理大小事务的一项基本准则。2015年,建东村捧回“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乡村治理领域的金字招牌。


记者了解到,秭归县以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向各村派驻法律顾问,进村落开展法治宣传,接受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指导制定村规民约、村落公约、规章制度等,引导村落依法治理。


此外,秭归县还在村落一级设立“民事调解桌”,建立“村法律顾问——村落宣传员”“村治调主任——村落调解员”“村帮教小组——村落帮扶员”联系沟通机制,将法治宣传及社区矫正帮扶等工作在村落一级做实。


在茅坪镇党委书记向青松看来,如今,农村日常事务处置已经从单纯的凭人情、经验办事,转变成不仅“摆平”还要避免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共识。


德治赋能送来文明乡风


碧水蓝天,村容整洁,金灿灿的脐橙漫山遍野。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核心区的屈原镇西陵峡村,仲秋风景美如画。


“过去靠着江上捕鱼为生,危险不说,还只能维持温饱,这些年家里种了15亩不同品种的脐橙,通过电商销售,各项收入加起来有二三十万元。”西陵峡村仁村村落的郑大姐笑意写在脸上,张罗着要给记者摘些果子尝鲜。


郑大姐是仁村村落电商发展志愿服务小分队队长。她家三层楼房的墙上,贴有写着“仁信”二字的标牌。


西陵峡村党总支书记熊应刚介绍说,西陵峡村共划分为六个村落。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仁村村落提炼出仁信、仁让、仁和等十二“仁”村落精神,每年公开评选十二个“仁”家庭,倡导文明和谐新乡风,“如今,村里垃圾有专人处理,渔民顺利转型发展,人人共建共享‘幸福村落’”。


推进乡村治理,德治是基础。秭归各地充分挖掘特色地域文化,通过制定符合实际和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村落公约,持续开展文明劝导、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大力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村委会还邀请法律顾问把关,将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山林、赡养等方面的法治理念融入到这些规约之中,潜移默化增强群众法治理念,真正让法治精神落地生根。”秭归县司法局局长廖厚坤说。


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表示,全县将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不断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确保“幸福村落”建设取得实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05

农民日报

大家定规矩 凡事依约行


大家定规矩 凡事依约行

——立时代新约激活“三治”融合

本报记者 李秀萍


  重心下沉依约行事


  10月10日,入夜后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秋凉如水。三四十位村民围着两个火盆坐成半圈,听着第八村落理事长王太成公布前一阵为防治猪瘟集资的账目。年过七旬的老党员王太成说得认真,乡亲们议得热烈……一个院坝,一圈椅子,村落村民、镇村干部相向而坐,围在一起,商量村落大家伙自己的事儿。


  “村落夜话”是杨林桥镇创新引导群众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在场村民告诉记者,“村落夜话”每个月都有,除了商议村落的大事小情,还有不定期的普法内容,有时是村治调主任来讲,有时则是杨林桥镇司法所派人来宣讲。普法讲什么呢?“哎呀,讲得真不少。长江禁渔、消防安全、卫生防疫、婚姻家事,都会讲。”


  秭归县农村山大人稀、居住分散,174个行政村划分为2035个自然村落,通过能人带动、群众参与和村规民约保障三位一体,建设“幸福村落”。的确,在秭归县,同“村落夜话”一样,村规民约实实在在成为党建引领下实现“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载体。全县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向182个村居派驻法律顾问,除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外,也帮助指导制订村规民约、村落公约、规章制度以及为村级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等。


  响水洞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林堂鼓”传承基地,村民把他们制定的五言押韵版村规民约和“三字经”版村落公约不无骄傲地唱起来:“党引复兴梦,法治践行动。村规民商定,自治显繁荣……”“遵法纪,黄赌毒,要远离;树新风,红白事,不攀比……”


  无独有偶。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在人大代表帮助下指导制定的村规民约也是“三字经”版,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入选民政部全国百篇优秀村规民约。屈原镇西陵峡村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其辖下的仁村“仁文化”源远流长。西陵峡人在村规民约和村落公约制定中,有传承有创新,实现传承性民约的转化和建构性民约的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赋予仁村文化新时代内涵,一方面将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等纳入村规民约。


  以屈原镇为例,全镇各村组织村民代表在法律顾问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等帮助下每年对村规民约展开适当修订,充盈村规民约内涵,聚焦滥办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靠要”、懒汉行为、拒绝赡养老人等群众痛点,聚焦黄赌毒、涉黑涉恶、家庭暴力等群众权益保障难点,聚焦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等村庄治理重点和惠民政策要点,给予更有针对性修订。


  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两委”依法办事,全程守法,2019年修订村规民约,经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审定,村民户户确认签字。由于经过征集民意、拟定草案、提请审核、审议表决和备案公布等关键步骤,实施效果显著。村里乔迁宴、升学宴和70岁以下村民生日宴已基本消失,争田争界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越来越少,邻里和谐相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06

央视网

湖北省秭归县:

创建法治乡村治理新格局,

给村民“稳稳的幸福”


湖北省秭归县:

创建法治乡村治理新格局,给村民“稳稳的幸福”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振兴能否实现,乡村治理是否有效,法治是前提更是保障。


今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实施要求。


曾以屈原故里闻名遐迩的湖北省秭归县,近年来因地制宜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磅礴动能,更探索出一条新时代的法治乡村之路。



一、“法律智囊团”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


秭归县182个村(居)已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并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悬挂标识牌,公布本村(居)法律顾问信息、法律服务职责、法律服务监督电话等内容。同时在各村还建立了“与法同行”微信群,除了实时推送各类普法信息,更实现了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全天候”“零距离”,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


二、“两长八员”助力乡村依法自治


陈家坝村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东南部,虽说全村版图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可1016户村民却散居在大山之中,山上山下人心不齐,想修一条新路都成了难事。为了解决现实困境,2012年,村党总支本着“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按照50—80户左右、地域面积1—2平方公里的规模,将全村划为13个村落,设立村落“两长八员”,即一名党小组长、一名理事长和承担八项职责的村落事务员,推选村内有能力、办事有精力、服务有热情的农村党员、离职干部、退伍军人、产业大户、有志青年等乡贤能人为村落“八员”。(“八员”即“经济员、宣传员、帮扶员、环卫员、调解员、管护员、张罗员、监督员”)。最终,村落内收益最大的农户主动拿出自己田地与占地的2户农户进行置换,其余的收益户每户拿出500元对修路被占地及损毁生产资料的农户进行补助。2015年5月,一条长1.5公里的田间公路修好了,曾经的“断头路”终于变成了村民的“致富路”。


(这条田间小路,成了串起家家户户的“致富路”)


三、“小夜话”“新文化”加大乡村普法力度


健全乡村依法治理体系,加大普法力度更是基础。


在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从2018年7月起,便探索推出“村落夜话”活动。利用晚上时间,村干部向村民宣讲国家方针政策、组织村民学习《民法典》《宗教事务条例》《信访条例》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普及法律法规;法律顾问现场说法普法,引导村民学法守法,解决矛盾用法靠法;村民们说着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生活困难……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在闲话家常中“讲政策、促公平”,“化怨气、促认可”,“解难题、促实效”。正如响水洞村党总支书记秦宗尚所说:“自从有了‘村落夜话’,村落里‘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


(响水洞村“村落夜话”现场)


四、积分卡里也有“稳稳的幸福”


在秭归县陈家坝村的超市里,村民拿着一张积分卡便能兑换到商品:1分一袋食用盐、3分可以换白糖、5分能领一支牙膏、10分能领一大袋洗衣粉。“1分可以抵2元的商品。”超市老板告诉记者,“用积分卡换商品比正常花钱买还能便宜一些。”


除了用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倡导村民从自身做起,移风易俗,陈家坝村还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涵盖移风易俗、社会公共道德、公共秩序、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综合性村规民约和村落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村落考核、激励、奖补机制;通过积分激励红黑榜,在村落选树先进典型、曝光不良风气;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开展优秀村落、优秀村落“两长八员”、五星党员、好媳妇、好公婆等评先表模活动……


(超市老板拿出一盒积分卡和一本厚厚的积分兑换册)


(来源:秭归发布)

责任编辑:韩晓晴 值班编辑:吕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