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医疗体系日趋完善 全面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图丨志愿者指导患者微信扫码就医 通讯员蒋诗琪 摄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穆然 通讯员卫健宣


2016年4月,宜昌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末,初步建成立足宜昌市,带动“宜荆荆”,辐射三峡城市群的医疗协作服务体系,构建包括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中心、专科疾病诊疗中心、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不断提升城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宜昌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目标导向,通过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强化支持支撑措施等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定位清晰资源增长 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作为普通百姓来说,医院有多大的发展规模,有多少床位,有多少医护人员来提供服务等等,都是他们关心的问题。近些年来,宜昌市在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医院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也在稳步增长。


2016年,宜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宜昌市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宜昌市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明确了城区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随着各公立医疗机构在建项目完工,医院内部布局和诊疗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医院周边交通“微循环”将进一步优化。


到2018年底,城区执业医师数4955人,床位12057张,医疗机构建筑面积达到115.39万平方米,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89 人,高于全省 2.57 人的平均水平;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 3.78 人,高于全省 3.22 人的平均水平;每千人拥有床位 7.46 张,高于全省 6.65 张的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市一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市三医院结核病防治大楼已进入装修尾声,即将投入使用;市中医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主体工程施工已完成至地上一层。目前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新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7年,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均顺利通过“三甲”复评,两家医院的国家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相继成立运行。 2017年市二医院、2018年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顺利通过“三甲”评审。


不仅是城区,县级医院的救治能力也在提高。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名单中,夷陵医院、枝江市人民医院、秭归县人民医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4家综合医院和宜都市中医院、秭归县中医院2家中医院入选。


截至目前,宜昌市共创建“省级甲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省级甲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省级乙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全市共创建湖北省“四化”乡镇卫生院72家。


分级诊疗形成“宜昌模式” 县域内就诊率保持90%以上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成效显现,缓解了百姓“看病难”。


2016年10月,宜昌市开始执行的《宜昌市医保政策支持“互联网+分级诊疗”惠民医疗服务实施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时,住院起付标准也有所调整,患者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转诊至三级医院仅需支付两级医疗机构起付线差额部分,而从三级医院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免收住院起付线。


为此,宜昌市“互联网+分级诊疗”还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也分别于2016年、2017年、2018年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彰。2018年,通过平台完成转诊63000余人次,“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宜昌市共组建县域医共体12个,覆盖了县域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2018年在全省考核工作中我市排名第一。全市县域内就诊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2017年7月31日起,我市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不断调整优化,9家市直公立医院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弥补了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收入的81.52%。市区两级财政按照20%的比例弥补了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实现了城市公立医院新旧补偿机制的平稳转换。


通过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耗材费用、规范药品使用等综合措施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同时通过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市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7.91%、66.47%。医疗费用、患者自付费用明显降低,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借助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办医机构56个,拥有卫生人员3126人,社会办医的床位总量由“实施意见”发布前的2469张增加到3643张,占比由9.80%增长到12.46%。


财政投入与人才战略 多级政策支撑稳步落实


宜昌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各方面政策支撑稳步落实。


“真金白银”财政投入不可或缺。市级财政加大了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持续投入,2016—2018年市财政共投入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补助资金14014.52万元。用地保障方面,2016年以来,城区医疗卫生机构共申请减免行政性收费和基金1204万余元。


人才的引进也注入了最强大的力量,宜昌市各大医疗机构的博士人数从“十三五”前126人增长到153人,硕士由938人增长到1472人,占总人数的24.7%,高学历人才增长52.7%。实施宜昌市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总计610万的拔尖人才财政专项经费已落实到位。


专科有特色、有竞争,医院才会有发展;老百姓选择医院看病才会有更多的选择。近些年,宜昌市各级各类医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宜昌市重点专科评审办法》规范了全市各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评审工作,继而通过提高DRGS相关临床数据评分比例,引导各级各类医院按省级重点专科要求建设发展学科。2016—2018年全市11家医院共创建5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其中市中心医院等5家三级公立医院创建42个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夷陵医院等6家二级公立医院创建12个县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互联网+”服务更便捷 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作用彰显


有小毛病先去社区看不排队、要去医院看病在家就可微信挂号好便捷……在一系列政策、资金落实支持下,宜昌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作用日益彰显。


宜昌市以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度探索智慧健康医疗建设,开展“宜健通”微信移动端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打造宜昌智慧健康城市模式。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建成统一预约诊疗平台,实现医院自助服务一体化。宜昌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案例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助力医疗健康创新案例”。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达到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


目前,宜昌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三甲综合医院为引领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利用DRGs绩效评价、PDCA等管理工具管理医院,市中心医院先后获得“第三届宜昌市三峡质量奖”和“第七届湖北省长江质量奖”。二级综合医院综合绩效考评排名,夷陵医院排名全省第4名,宜都市一医院排名全省第6名。


全民的健康水平才能带动整个城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全市紧紧抓住机遇,以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推进健康宜昌建设,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来源:三峡商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