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电脑 爱写作 秭归74岁老人13年笔耕200万字







他仅有初中学历,当过农民、挖煤工、建筑工,首部小说在建筑仓库内完成;他年过古稀,每月征订四本小说杂志,光是阅读就要花费半个月;他还收集报刊、摘抄文段,灵感来时,单手敲击3000字,一坐就是大半天……


这就是郑家锦,今年74岁,秭归县两河口镇人。郑家锦年轻时以务农打工为生,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小说,至今已完成5部长篇小说和若干篇中短篇小说,写作总字数达到200万字。


单手敲字百来万


8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郑家锦老人的书房,除去桌椅和书架,房间内还堆叠着锅碗瓢盆,写作区只占到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一。“原来是个杂物间,为了写小说,硬是抠出了个‘办公’的地。”郑家锦笑了笑。


打开电脑中文档,左手放置一边,右手中指敲击键盘,对照成文的材料,一分钟下来,郑家锦打了10个字。2011年后写作的小说,郑家锦都是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地在键盘上敲击出来,记者将电脑内存档的小说字数相加,竟达到157万字。


“手写速度是打字两倍哩!”郑家锦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保存和修改,他才选择电脑写作。首部电脑是大儿子用剩下的,两年后,他就更换了新的电脑,一用就是六七年,还专门新建了文档记录每篇小说的梗概和存储路径。“年龄大了,记录清楚才找得到,想起来了,就再删删改改。”







郑家锦的摘抄本


也曾中断写作为生活


“散文什么的我写不好,小说却不错。”谈到写小说的发蒙,郑家锦提到了自己的中学。郑家锦初中就读于秭归县两河口镇两河中学,恰逢学校老师宋发武在校开展兴趣小组,他便参加了小说组,零零碎碎创作了一些。初中毕业后,一位老师还将一本名为《怎样写小说》的册子赠送给他。


然而,像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读完初中后,郑家锦便开始务农打工。结婚生子后,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无暇顾及兴趣,即便是有了灵感,没写两页纸,就被生活的琐事岔开。郑家锦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供家里的五个孩子读书,让孩子们走出纸溪沟。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已立业成家,郑家锦和老伴也从二河口镇搬到县城,在二儿子的建筑队里帮忙看管仓库。


花甲之年,生活突然闲适了起来,郑家锦却有些坐不住。在儿女的鼓励下,他开始重拾兴趣,开始创作,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云卷云舒》就是在建筑仓库内完成,二十多万字的小说,他写了三年。这部小说被刊登在《屈原文学》上,从此,他就一发不可收,此后,他相继创作出《心鉴》《起蛟》《金盆》《铜碗铜筷子》《夫妻众生相》等小说,其中,小说《心鉴》于2011年单独出版。








生活经历成为写作宝藏


非职业写作13年,灵感从何而来?如何保证源源不断的输出?


“到了我这个岁数,几十年的经历就是数不完的素材。”郑家锦说,他的灵感多来源于报刊杂志或是老一辈人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乡里乡情。


《心鉴》是以乡村教师王永萱的经历改编,《打工的人》围绕自己的打工经历的人事所作,《棒打鸳鸯》的“反派”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峡地区的土匪“棒老二”,宜昌市道德模范李国楚是《一诺十年》的主角……为不断学习,保持创作,郑家锦每月订阅四本小说杂志,两人高的书架上摆满了文学书籍,十多年来,他保持着每日阅读和摘抄的习惯。


近两年,郑家锦没再创作新的内容,但打字的手却没有停下,在已往的作品上修修改改。一天又一天,日子静如流水,创作的种子曾在岁月里被深埋,生活经历却被打磨成宝藏,等待被主人挖掘的那一天。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周燕琼 向红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