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秭归两度登上《湖北日报》!

本周,《湖北日报》分别以《秭归农民:用锄头写诗》和《围拢一夜话 解开千千结》为题,报道了秭归。

屈原,从未离去……

秭归农民:用锄头写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周凌云 马璨

“管它白雪冻三暑,任我巴人咏九州……”8月27日,峡江深处,屈原故里,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诗意弥漫,当地“三闾骚坛”诗社的黄琼、郝明月、黄家兆、谭国洪、谭荣昌等依次上台,深情吟诵各自诗作。

屈乡农夫锄作笔

社长黄琼介绍,“三闾骚坛”诗社,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诗社可上溯至明中叶,为祭奠屈原而设,期间曾有中断。1982年恢复,注册社员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87人。

“大家写诗热情高,参加活动积极。”老社员向富昌回忆,创设之初,社员在第一任社长谭光沛带领下,经常自带米和菜,在屈原庙聚会,交流切磋,吟诵、学习屈原作品。

64岁的谭国洪至今仍是地道的农民诗人,脚踩解放鞋,头顶草帽,背着筐,拿着锄,田间劳作有了灵感,行走大山触景生情,就随手记在纸片上、烟盒上,有时手头没有纸和笔,就捡一块石头画在石板上,回头再誊抄下来。社员们笑称,这些“沾着泥巴的诗,最接地气”。

骚坛诗人创作的诗,内容多是凭吊屈原、感事抒怀,以格律诗为主,骚体、现代诗等为辅。“写好一首诗,并非易事,需反复推敲。”65岁的黄家兆常因一字备受“煎熬”,他创作的《三闾骚坛》有一句“闲下穷敲遗雅韵”,用“穷敲”还是“穷究”,他琢磨良久,最后与中华诗词学会专家交流,从音韵考虑才最终确定用“敲”字。

诗社常务副社长谭国锋说,屈原故里,吟诵、作诗遗风浓厚,山民对屈原深深崇敬,以写诗填词为荣,不会写几句诗,甚至会被怀疑:你是不是屈乡人?

91岁的徐正端老人曾是屈原镇教师,数十载以诗为伴,退休后住进屈原庙义务守庙,并整理诗社历代会员诗稿,整理出明清存稿约1000首。

诗社活动从未中断

在宁波做管道工的谭荣昌至今记得,父亲摇头晃脑、一字一句教他和哥哥吟唱屈原作品的情景。少时熏陶,使他高中毕业就学写诗,如今在外打工,闲暇,他不像其他工友打牌消磨时光,多半在琢磨诗句。

41岁的郝明月上初中时,学校就在屈原庙后面,经常看到诗社社员吟诗作对,逐渐喜欢上诗歌。他在写诗之外,创办一家公司,开发屈原作品竹简、人物书画、楚辞植物干花等产品,以此传播屈原文化。

20岁出头的谭威,高中时喜欢上诗,后加入诗社向前辈学习,如今他在武汉读大学,仍热衷写诗,经常参加诗社活动。

诗社恢复至今,活动从未中断,社员们共作诗近万首。在县文联及各方支持下,近年每年编辑出版一本原创诗集。每年举办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随着外出社员增多,组织活动难度加大,但大家眼界更开阔,题材更丰富,作品质量在逐步提升。”打工多年的黄琼对此深有感触。

谭国锋介绍,多位骨干社员还是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骚坛诗歌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围拢一夜话 解开千千结

 ——秭归县“村落夜话”侧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郑家裕 周华山

8月29日,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村落院坝,灯火通明。

“想发展产业,但不知土地最适合种什么。”“屋后有根木杆子电线桩,不安全!”话匣子一拉开,群众的心头困扰讲出来,干部现场作答。

“马上联系供电部门,一周内解决!”村支书的回答干净利落。“产业发展事关重大,马上请相关部门对土壤、气候进行检测,确定适宜作物。”镇长表态毫不含糊。

这是最早探索“村落夜话”的杨林桥镇在响水洞村进行的夜话现场。干部群众围一个圆,坐一条凳,家长里短、生活困难、发展建言,大家摆、大家议,县、镇、村领导干部认真听,将群众的声音装进心窝里。

一本本问题台账,摆在杨林桥镇党委书记办公桌上。7月份在响水洞村14场“村落夜话”中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59条,涉及产业发展、道路改造、旅游发展等9个类别。每条问题后,都备注了解决期限及责任人。

“以前台上领导说,现在台下群众说;以前问题拖半年,现在半月就兑现;以前群众火气大,现在心平气顺哒。”说起开展“乡村夜话”以来的变化,村民邹忠南的顺口溜赢得大家的掌声。

“以前有的非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满意度不高,通过夜话形式,对扶贫政策了解清楚了,牢骚话也少了。”响水洞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恩瑞感觉近期工作明显容易开展了。

“村落夜话”不仅讲脱贫路径,更讲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工作的指示精神。“扶贫不是慈善救济”“依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大家听得认真,入脑入心。

“我们磨坪资源好,发展旅游山窝窝才能引来金凤凰。”“讲卫生有好环境,扯皮拉筋没意思。”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很强烈。

7月12日至今,秭归县在脱贫“摘帽”攻坚战中,创新推出“村落夜话”活动,全县1000多名干部到186个行政村,开展“村落夜话”800多场次,收集问题1900多条,当场化解300多条,其余问题全部限时办结。

围拢一夜话,解开千千结。秭归12个乡镇中,每晩都会同时亮起一盏灯,聚起一群人。灯若星辰,温暖人心,照亮了秭归人民携手共进奔赴小康的幸福之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