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如何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专家建言献策(上)

3月19日至20日,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暨夏明翰事迹宣讲报告会在秭归成功举办。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高质量建设发言讨论。这些真知灼见为秭归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

秦在东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推动“三个转化”


秭归拥有屈原文化、昭君文化、镇远文化、柑橘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样态,这些文化资源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屈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昭君文化中的民族团结精神、镇远文化中的开拓创新精神、夏明翰英烈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柑橘文化中的奋斗精神、移民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


可大力宣传推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秭归故事进社区、进村落、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推动精神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经济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



史宏波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片


“大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的问题指向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本质上是思政课,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遵循和本质属性,“大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特别是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善用“大思政课”,要在校地双方和学生如何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受益上多一些理性思考,围绕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方面的长远影响办好“社会大课堂”。



图片

苏洁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学校协同育人要注重“三个衔接”


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者和学校施教主体的衔接。基地讲解员、管理者与学校思政课教师要合作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文化资源内涵和思政教学内容的衔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内涵和思政教学的内容是一致的。


注重实践教学基地育人手段和思政课育人方式的衔接。要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李红革
湖南文理学院副校长、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图片


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要下好几个功夫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服务于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在精准研究阐释秭归精神谱系上下功夫;要在顶层设计、资源挖掘、品牌推广、各部门协同发力上下功夫;要在讲好秭归文化故事上下功夫;要在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扩大影响上下功夫。



图片

周忠华

湖南文理学院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将碎片化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具有育人功能的教育资源


做好形态转化,充分考虑社会资源是否具有教育性,进行资源开发,推动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做好内容转化,基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环节需求,推动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做好教学转化,发挥课程资源立德树人功能,从教材内容入手,筛选与内容相匹配的资源,精心设计教材,推动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



(来源:秭归发布)

责任编辑:王芳芳 值班编辑:向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