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三在”工程 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蔡钧庭《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4日 04版)

“修通了水泥路,今年办年货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2月12日,置办年货回家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石桥沟村三组贫困户周乾龙感慨道:“感谢党员李宽怀、陈木、周永东、周建振,起早贪黑带领村民修通了这6公里路!”

2月9日,小年,兴山县黄粮镇水磨溪村党支部书记唐明喜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给全村87户贫困户、困难党员送去棉衣、棉被、大米、食用油……贫困户严传宗热泪盈眶:“有党组织的关怀,这个冬天不再冷,这个春节很温暖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

怎样铸造“红色引擎”,推进“乡村振兴”?

2月上旬,记者走进湖北省宜昌市农村,宜昌市委实施的“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的基层党建“三在”工程,使峡江两岸处处洋溢着“支部凝聚民心、百姓紧跟党走”的新气象!

生产离不开——脐橙树结出“黄金果”

“进入腊月,村民成群结队进城购房买车,是邓家坡村一道风景,值得去看看”,秭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雷青松向记者建议。

邓家坡村是移民大村,两面邻水,一边是长江,一边是童庄河,独特的气候非常适宜脐橙种植。站在童庄河渡口向上看,漫山遍野的脐橙树上,挂着金灿灿的果子。4月下旬,红肉和伦晚脐橙将先后上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柑橘学科奠基人章文才教授带领团队进驻邓家坡村,成功培育出罗伯特脐橙(俗称“罗脐”),一时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2002年7月,何明国出任邓家坡村党支部书记。他引进华中农学院的晚熟脐橙品种红肉和伦晚在村里试种。

今年53岁的何明国回忆,进入新世纪,长期做脐橙买卖的他明显感觉到:水果市场品种日益丰富,罗脐越来越难卖,最低谷时只能卖到两三角钱一斤。

“当时推广的难度相当大”,何明国说:种植罗脐是邓家坡村家家户户的当家产业,晚熟品种的周期至少12个月,相对于8个月成熟期的罗脐,村民们不愿意冒风险。加上品改得砍掉老树重新种树,3年后才能产生效益,大家更不乐意了。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为了品改顺利实施,何明国带领党员干部率先在自家柑橘园里进行品改,共约40亩。2006年,第一批品改的红肉脐橙最高能卖到5元一斤,而老品种罗脐只有8角钱一斤,还无人问津。

效益是最大的推动力,村民纷纷跟着实施品改。到2016年,邓家坡村850户种植脐橙5000亩,且85%的面积种植了晚熟品种红肉和伦晚,成为全国第一个脐橙产值过亿元的村。何明国说:“户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最多的一户年收入90多万元。”

种了一辈子柑橘的四组村民蔡祖金说:过去一年忙到头,口袋里的钞票寥寥无几。是村党支部帮助我们迅速调整品种结构,今年的脐橙还挂在树上,水果订单就来了。

生活离不开——陈登林笑砸挑水扁担

“在峰岩,有事找党员、有难题找干部,已经成了乡亲们的一种习惯。”住在槐树泉边的村民罗仁芹说,多亏了张济平书记带着党员给百姓找到了槐树泉这股“救命水”。

那是2008年盛夏,连续3个月秋旱,全村人整夜整夜排队守水,“攒天河水”“舀沟沟水”,甚至争水打架……

“地上没水源,我们就去地下找。”张济平领头,成立“找水敢死队”,队员们写下遗书,冒着生命危险“下天坑”“探溶洞”,“就是万丈深渊也要下,不见泉水心不死。”

“我是党员,我先下!”张济平带头,第一个坐着铁丝吊着的箩筐,下到80多米深的天坑里。

奋战一周后,终于将水从天坑里抽出来。2016年秋,借着扶贫春风,村里从水源侧面打通一条引水隧道,建起22个蓄水池,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千百年看天吃水成为历史。

那天,70岁的陈登林笑着高高举起斧头,嘣噔嘣噔,扁担断成两截,水桶劈成了烧柴。这是他用了一辈子的挑水“装备”啊!望着屋前的水池,陈登林和村民们流出了幸福喜悦的泪水。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的贫困村峰岩,2016年整村脱贫出列。村民张长兵说:“水电路网改造、茶叶基地、合作社……这几年村里办了多少事呀,都靠党员带。”

情感离不开——“我是党员,第一个拆我的!”

“有女不嫁临江坪,苞谷面饭哽死人。”曾经,作为宜昌市城中村的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穷到这番光景。

随着城市东拓步伐加快,加之临江区位优势,共联村自2014年起,村集体收入就进入“千万元俱乐部”,一跃成为宜昌第一村。

见到村党委书记彭正平,他正在即将动工的共联小区二期的工地上忙碌。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一期450套已经交房,二期完工后,全村968户都将洗脚上楼,真正由农民变为市民。

随着伍家岗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共联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征地拆迁的“老大难”。

共联村临江、临湖、临河,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地理位置优越,村民光是靠出租房屋每年就有少则6万元,多则10多万元的收入。面对拆迁,更是难以放下心里的“小九九”。

去年5月5日,在共联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彭正平掷地有声地说:“我是党员,第一个拆我的!”

次日上午,拆迁工作专班人员就拿着测量工具来到他家进行房屋清点丈量。书记带了头,其他党员紧随其后,通情达理的村民们纷纷行动。24天内,就完成了301户清点丈量工作的99%。

这是彭正平的秘诀:基层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党员干部带头就好办。困难比想象的要大,过程却比想象的要顺利。正是党员干部带头拆迁,使24家企业、325户经营户主动选择为建设让路,没发生一起扯皮、上访事件。

站在共联村发展规划图前,彭正平告诉记者,占地16万平方米的共联商贸大市场已经营业,村年收入达500多万元。总投资4亿多元的共联大厦已完成设计,正对外招商。未来,共联村将发展楼宇经济,让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蔡钧庭)


(作者:光明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